作為我國由汽車產業由大到強的戰略機遇,新能源汽車被賦予了彎道超車的使命。而新能源汽車尤其是純電動汽車的心臟是動力電池,電池技術的好壞,直接決定行業的成敗。為了破解電池的續航、壽命、價格三大難題,國家動力電池創新中心今天(6.30)成立。專門就動力電池成立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,讓人對新能源汽車的技術進步充滿期待。
準備購買新能源汽車的人一般都會關注三個方面,那就是車輛的續航、壽命,價格。而這三個方面其實都跟電池有關。電池技術上不去,新能源車就只能打上續航低、壽命短、價格高的標簽。國聯汽車動力電池研究院董事長熊柏青說,以我國動力電池目前的主流技術,要造一部續航還不錯的電動車,難度不小。
熊柏青:比如對于一輛1.5噸級的車,想一次充電續航里程400公里的話,在當前的技術水平下,它的電池重量接近600公斤,電池制造成本大概15—20萬,這樣的車任何客戶都很難接受。
我們在國際上橫向比較一下,更能了解中國電池產業的差距。根據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、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專家組組長干勇的介紹,僅僅以續航里程為例,中國電池就要比日本韓國的低一大截。
干勇:在動力電池開發上我們和國際有差距,特別是和日本、韓國比能量差30—40%,續航里程低30—40%。
再考慮到壽命和價格,中國的動力電池就更有值得提高的地方了。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,國家動力電池創新中心宣布成立。這個中心依托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,目前匯集了東風、長安、上汽等多家汽車廠商,以及寧德時代新能源等動力電池生產企業。這種覆蓋產、學、研、商的“巨無霸”型創新中心,該如何定位,工信部副部長懷進鵬做了回應。
懷進鵬:雖然制造業創新中心是非盈利單位,但是其以知識產權和技術聚合為基礎,以解決制約行業發展的共性技術為目標。
熊柏青注意到,在創新中心籌備的這段時間里,動力電池研發的巨變已經悄然出現。
熊柏青:動力電池的國家創新中心的前身,是我們有研總院的動力電池中心,當時我們自己的人員不過是七八十個。今年,組建國家動力電池創新中心的時候,我們的專家有來自美國的,有來自日本的,包括外面高校之類的,組建了完全國際化的聯合隊伍。另外,我們的高管人員,有車廠來的,電池企業來的,這樣就把大家融合在這一平臺上。所以創新中心這種體制,比一般的聯盟可能結合地更加緊密。
根據創新中心提出的目標,我國動力電池要在2020年趕上日韓水平,屆時,新能源汽車有望出現革命性變化。值得注意的是,這是我國第一個制造業國家創新中心,工信部部長苗圩對它寄予厚望。
苗圩:我們建設制造業創新中心,就是要彌補創新鏈條的斷裂環節,特別是要解決從實驗室產品到產業化之間所謂的“死亡之谷”,將分散的創新資源和創新力量凝聚在一起,完成將珍珠穿成項鏈的“關鍵一步”。
|